近日,福州大学科研团队与格物优信合作开展的“多参数协同调制增强光热电效应”研究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这项研究为超宽带光-热-电型探测器的性能优化提供了全新思路,标志着我国在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再上新台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破解光热电调控难题光热电效应是光电探测器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其性能受材料物性、温度场分布、电学响应等多参数协同作用的影响。传统研究中,因缺乏高效的温度场动态监测手段,参数调控常依赖经验模型,实验效率低且结果波动大。福州大学团队依托格物优信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红外热像仪**,首次实现了光热转换过程中温度梯度的实时可视化监测,并结合电学参数同步采集系统,构建了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模型。
“格物优信设备的测温灵敏度达到0.05℃,配合每秒上百帧的高速热成像,让我们能精准捕捉材料表面瞬态温度变化,这在过去几乎无法实现。”
通过上万组实验数据的积累,团队成功揭示了温度场分布与光电响应效率的非线性关联规律,为多参数协同调控提供了理论支撑。
技术赋能科研:从“盲人摸象”到“透视解析”
在福州大学实验室拍摄的科研纪实视频中,格物优信红外热像仪的实战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镜头一:实验人员启动激光光源,热像仪画面实时显示材料表面温度云图,热点区域随光强变化快速迁移;
镜头二:算法界面同步输出温度-电压曲线,异常波动点位被自动标红,研究人员据此调整电极布局;
镜头三:经过优化的器件在模拟太阳光谱下测试,光电转换效率较传统设计提升。
“就像拥有了‘超维感知’能力。”团队成员比喻道,“过去只能通过离散数据推测全局,现在热像仪直接‘透视’了整个能量传递链条。”
国产设备助力:打破高端科研仪器依赖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研究中使用的格物优信热像仪,其核心探测器与算法均为自主研发。
“科研仪器自主化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格物优信技术总监表示,“我们已为80余所高校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未来将持续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让国产高端仪器成为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结语:以硬核科技照亮科研征途
从实验室到产业界,格物优信始终致力于用技术创新破解科研难题。此次与福州大学的合作,再次验证了国产高端仪器在基础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正如科研团队所言:“当科学家与工程师并肩作战,那些曾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终将成为触手可及的技术灯塔。”